试用体验智慧养老系统

两会记实:民生、养老保障难题如何解决

两会记实:民生、养老保障难题如何解决

民生福祉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十三五”期间,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面向“十四五”,一项项民生制度创新,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百姓日子越来越安稳,让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如何回应和进一步解决养老、就业等难题?如何在发展中践行法治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就此展开热议。

  探索可持续社区居家

  养老服务模式

  中国城市报记者胡安华

  相关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如何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颐养”,政府、市场、企业、民间组织等各方力量共谋一盘棋。

  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居家养老成为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职工文联副主席、西安广播电视台播音部主任孙维表示:“从实践上看,我国社区居家养老依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我国养老服务缺乏上位法,养老标准尚不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社区居家养老人才队伍不足,服务水平不高,内容不够丰富和多样化;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盈利能力较差,人力成本较高,管理和运营经验不足。”

  为更好满足广大老年群体的社区居家养老需求,探索兼具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实现我国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孙维建议: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完善社区居家养老领域法治和标准体系建设。做好社区居家养老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构建社区居家养老制度体系。一是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立法规范,二是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

  第二,优化服务供给,加强社区居家养老人才队伍和服务品质建设。一是通过加大补贴力度、降低参保缴费基数、提高经济收入等办法吸引更多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二是以养老需求为导向,逐步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老年人个人信息和社区居家养老需求信息库,并通过上门服务或智能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助急、助医、助洁、助餐以及心理关怀等规范化、多样性养老服务。

  第三,丰富服务主体,落实政策支持吸引社会力量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参照市场标准,强化养老服务政策支持的多元性与针对性。一是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资源整合、置换、租赁等方式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加以建设或改造,切实缓解社会资本进入社区居家养老领域的经营成本。二是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实现由政府单一筹资渠道向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面共同筹资转变,同时将资金补贴、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补贴和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三是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运营养老服务项目,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者结合协调联动机制,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养老服务需求。

  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

  助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中国城市报记者刁静严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加高质量就业,注重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温州市委员会平阳县基层委员会副主委陈爱珠在调研中了解到,技能密集型产业尚处于初步规划阶段,很多方面还在空窗期内。比如,多个省区市还未出台相关技能密集型产业政策,统计局也没有归口对技能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进行统计等。

  对此,她建议,编制技能密集型产业目录和发展规划。紧盯制造业产业目录,依据产业属性将技能型产业分为高新技术的技能密集型产业(航空航天、智能装备、新材料、现代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等)、高技能的基础配套产业(车工、铣工、刨工、磨工、焊工、电工等技能工种)、高技能的传统手工产业(缝纫、刺绣、陶瓷)三种类型,并结合我国产业制定匹配的产业目录,通过目录编制厘清产业架构、定位边界、统计口径等。

  “不论是现代新兴制造业如智能装备、新能源产业,还是传统制造业如机械、刺绣、电器、纺织服装等,都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并着力实现协同发展。相关部门应根据产业竞争力、吸纳就业能力等因素,制定优先发展的技能密集型产业政策。同时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陈爱珠说。

  此外,陈爱珠提出,还应细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引导政策。要从战略上降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依赖,逐渐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就业上的“蓄水池”,升级为技能密集型产业在就业增收上的“共富池”;落实好市场主体帮扶政策,重点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技能密集型企业发展,加大公共产品供给,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以增强市场主体竞争力、激发创新活力。

  “同时,要加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加大政府投入,强化学校和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作用,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进一步引导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加大制造业人才培养力度,深化技能人才培养改革。”陈爱珠说。 

  以建筑劳务产业园

  打通农民工管理堵点

  中国城市报记者胡安华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1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1.0%;建筑业从业人数为5536.9万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为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就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当前建筑业依然存在劳务管理方式粗放、劳务市场秩序不规范、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建工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义光建议以设立建筑劳务产业园为抓手,打通农民工管理的堵点。

  在他看来,通过构建集劳务就业孵化、技能提升培训、数字信息用工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建筑劳务产业园,能够全面实现建筑劳务企业管理平台化、建筑工人培训协同化、劳务用工数字化,有效规范农民工管理。围绕建筑劳务产业园,张义光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快构建建筑劳务产业园,实现劳务企业管理平台化。通过构建建筑劳务产业园,一方面能够打通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渠道,通过人员聚集、培训资源聚集、用工企业聚集三大聚集优势,着力解决农民工在招录、培训、就业方面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能够加速整合、优化、引导建筑工人队伍和小微劳务企业向专业作业企业转型发展,逐渐由低层次的体力型、数量型向高层次的技术型、质量型转变,促进专业作业企业成为建筑业的用工主体;此外可以通过企业聚集的形式,进一步破解劳务企业“松散小”、服务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打通建筑业管理政策向小微企业传导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加快数字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实现劳务用工管理数字化。通过着力打造“平台企业+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引导产业园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技术、数据、平台、供应链等服务供给,提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源共享水平;引导各类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能力,赋能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

  三是加快创建优秀劳务品牌,带动就业创业、助推产业发展。通过构建建筑劳务产业园,进一步加大园区与国有企业办职业院校的同向联动和协同性,并通过园区实现职业教育人员的聚集与输送,加快劳务品牌发展提升。具体举措为,开展劳务品牌技能培训、以产业园区企业聚集效应加强劳务品牌的发现培育,以及加速劳务品牌壮大升级等。

  构建全国统一的精准防疫标准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亚欣

  目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平稳运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表示,在各地的具体实践中,疫情防控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个人健康码、核酸检测证明等关键信息在地区间不统一、不互通,不利于提高风险排查效率;二是各地执行疫情防控标准不统一,部分地区存在“自行加码”“一刀切”情况,如对凡是来自有疫情城市的人员或行程码带星省份及地区的人员,不加区分全部劝返、隔离等。

  对此,王煜建议:首先,形成全国统一的防疫预案。国家及时总结各地疫情防控成功经验,整合形成全国统一预案,体现“快、准、严、早、暖”的科学精准防控要求,避免出现“自行加码”等盲目性工作情况,最大程度平衡好防疫和群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关系。

  其次,形成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先要做到行程码、核酸报告、疫苗接种记录等检疫信息的互认,再加快实现健康码、核酸证明、疫苗接种等疫情防控关键信息的数据整合与共享,形成全国统一的数据平台;在实现信息集中展示、人员一码通行的同时,更精准、迅速地进行风险人员的识别与管控。

  最后,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数字化水平,实现各防控关口“无感通行”。与身份证等载体结合,使旅客在机场、火车站刷身份证换票的同时,完成疫情防控所有必要信息的核验;更可进一步考虑引入面部识别等智能新技术,实现“无感通行”。 

  保障业主合法权益

  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中国城市报记者邢灿

  社会治理工作中,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庆)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韩德云认为,尊重物权制度、完善业主自主权是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的有效举措,能够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从而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维护好社会稳定,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韩德云介绍,目前社区治理结构中存在多元主体,具有法律地位的组织有居民委员会、物业服务公司、社区工作站和业主委员会。由于这些组织间的法律关系不够明确,其职责和功能有交叉、重叠甚至冲突,容易出现居民委员会一家独大、物业服务公司不作为、业主委员会难以运行等现象。

  在韩德云看来,居民委员会依靠正式而遍布基层的组织力量,在做好社区动员、组织社区活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在实践中容易忽视业主委员会的法定地位,不利于基于业主自治权而产生的社区治理活动的开展,从而埋下隐形社会矛盾因素。

  针对上述情况,韩德云建议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充分尊重业主自治和物业管理制;明确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为边界,厘清业主委员会与其他管理主体之间的权责范围;畅通业主委员会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将所有的利益表达纳入法治轨道;加强协商制度、投诉制度和诉讼制度的配套完善,引导社区居民运用业主自治的理性方式解决纠纷、化解重大矛盾。

  与此同时,韩德云建议引导业主、业主委员会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法治意识,充分合法行使物业自主自治权。同时,可以考虑建立行业协会,引导业委会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完善业主大会的内部治理结构。

  此外,他还认为应建立健全业主自治的监督机制。“依靠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主体依法监督指导,相关行为到位而不越位,协调处理小区业主委员会提出的具体问题;健全物业管理企业选聘机制,业主自治并不等同于自行管理,通过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明确各方权责,相互监督。”韩德云说。 

  扩大拐卖、收买人口

  共同犯罪的打击范围

  中国城市报记者刁静严

  近年来,在国家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下,我国拐卖妇女儿童刑事案件立案量从2013年的20735起下降到2020年的3035起;同一期间中国检方起诉的涉案犯罪嫌疑人数量从2395人下降到789人,年均下降14.7%。尽管这一系列数据表示我国拐卖人口犯罪遭到较强打击,犯罪行为有所抑制,但拐卖并未消失,而是更具隐蔽性。

  在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大学研究员蒋胜男看来,拐卖不仅使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摧残折磨,甚至毁了无数个家庭,形成一系列社会负面效应。因此,蒋胜男提出建议,国家应立即行动,对拐卖、收买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进行全面、严厉、彻底的打击。

  蒋胜男认为,在受害人被拐卖、收买的过程中,凡是帮助维持、恢复受害人受拘禁、受强制、受侵犯状态的行为,都应被视为拐卖或收买的共同犯罪行为,一律追究刑事责任。任何人以任何方式阻碍解救的,视不同情况,分别按妨碍公务罪、收买妇女儿童的共同犯罪等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蒋胜男建议建立打拐行动后续联动机制,包括普查普救与长期监测。“多数拐卖案发生于农村,形成以村庄为单位的互相隐瞒、协助控制受害者的现象;又由于收买并控制受害者的持续时间长,导致受害者难以逃脱,有关单位难以发现并解救。应该对拐卖妇女情况进行一次普查普救,尤其是案件多发情况严重的拐入地、近20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地区、重男轻女情况严重的地区,均应成为重点普查普救区和长年严重监测区。”她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说,“以现代互联网科技下的发达技术手段,加上举报、入户核查等方式,足以摸清多数受害者的情况,再加上相关数据的长期监测,更能够起到预防作用。”

  蒋胜男提出,基于收买犯罪行为产生的婚姻和收养关系,因为违背法律规定,且违背当事人的真实意愿,从一开始就应当被视为无效,不产生任何与婚姻和收养相关的权利义务。地方民政部门应立刻出具婚姻无效证明、收养无效证明及户口迁出证明;妇女提出以拐卖婚姻为由诉讼离婚时,若地方法院不予判离,应追究其责任。

  此外,蒋胜男表示,严重拐入地有移风易俗之责,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这些地区普法和移风易俗的力度,消除神权、族权、父权、夫权的负面影响。

  未成年人食品包装标识

  亟需明确标准、立法保护

  中国城市报记者胡安华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未成年人饮食也变得丰富多样,但其中不乏一些有损健康、分类混乱、标识模糊的食品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高洁说,如今,我国未成年人食品包装标识方面存在一些亟待重视并需要推动解决的问题:一是营养成分标识不直观,绝大多数的家长和孩子在选购时无法直观了解哪些食品是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无法判断哪些食品可能会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二是除婴幼儿食品外,其他未成年人食品的添加剂在具体使用上与成人无异,极易导致着色剂、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三是由于缺乏专门的儿童食品安全标准,市场上冠以“儿童专用”的食品与其他同种类食品并无实质性差异,且价格普遍较高,有的甚至可能涉嫌虚假宣传。四是中小学校园周边的小商铺售卖的辣条、干脆面、果味饮料等廉价食品安全质量难以保障,部分属于“三无”产品,油盐糖含量普遍较高,且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未成年人长期食用将危害身体健康。

  同时,高洁表示,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未成年人食品包装及标识的法律法规。已有的部分条款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中,也仅是针对婴幼儿食品(如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等)包装及标识的专门性条款。

  对此,她建议,应加强专门针对未成年人食品包装标识的立法,推动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完善;明确“儿童食品”的专门分类,对未成年人食品的营养成分标识、食品添加剂要求、食品安全标准等进行明确规定;在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消费对象的预包装食品上使用醒目、简单、易读的图形或者文字标识,对“高盐、高脂、高糖”食品作直观的提示,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去选择更适合儿童、青少年的食品,更好地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大力推动养老产业发展

  促进养老服务体系完善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亚欣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表示,我国养老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养老产业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国家、地方层面针对养老服务出台的政策较多,但这些政策多属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与之匹配的实施细则,且未对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进行区分。

  养老机构和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低,服务水平不高。目前大部分养老机构专业化水平较低,奉行的养老服务观念仍较陈旧,且仅提供最基本的日常护理服务,严重滞后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生理和心理安全等需求。

  养老产品种类和内容相对匮乏。缺少专门针对老年心理、生理需求的产品,高科技产品、无障碍设备、生活自助类产品、家居环境改造、文体娱乐自主研发产品领域等方面仍然薄弱。

  对此,孟丽红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优化养老产业发展环境。出台《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以引导和促进养老产业的规范发展,建立养老产业市场开放的法律环境;可确立融资支持与财政支持的立法内容,确定养老与社会福利统筹规划的法律政策等,为养老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是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式医院,促进养老服务内容的多元化。针对老年人患病率高、病程漫长、医疗服务依赖性大的特点,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式医院,在提供衣食住行等基础服务之上,增加提供先进的医疗保养和娱乐服务,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

  三是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后备人才培养。比如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对已在职在岗人员开展定期技能培训与业务水平学习,强化对服务人才的专业化、多元化培养;大力推动校企合作,促进养老机构与高等(高职)院校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以固定输送多层次专业人才;为从业人员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职业晋升通道,建立培训补贴和岗位补贴制度,以减少从业人员流失;加强养老服务志愿团队建设,吸纳更多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加入;培育养老服务人才市场和线上平台,为招聘信息、服务需求提供畅通的传递渠道。

  四是大力推动养老用品的适老化、标准化。加大养老日常生活用品、医疗康复器材等传统产品供给及建筑设施的适老化改造;制定和完善规范行业标准体系,对于养老服务产业的各类养老服务产品进行统一标准,使产业发展标准化、专业化,尤其是加强养老用品的安全性和技术性设计标准。

金中(www.shecuntong.cn)社村通专注智慧养老系统研发,提供专业的智能养老平台包括居家养老、民政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家庭医生、医养结合等智慧管理平台,智能养老设备合作对接。

来源:澎湃新闻

返回顶部